彝五行属性是什么?
从名字上看,“彝”字由“音”“易”组成,那么它的五行应该和声音与变化有关。 在古代汉语中,“衣”和“食”很重要,因而五行中就有“衣”和“食”的属象。其中“衣”指“衣帛”,用象形文字表示就是下面图片中的这个样子——(衣)。 “食”指食物,用象形文字表示就是下面图片中这样的——“食”。 把这两个字放到一起,即“衣”+“食”=“饥”,因此“饥”的本义就与衣服和饮食有关。同样地,“彝”字的上部“音’’和下部“易”放在一起也就是“饥”的意思,说明“彝”的本义也跟声音和变化有关。
“音”、“易”二字都是会意字,也就是说它们除了表示声音和变化之外,还分别表示与人有关的行为活动。这样,“音”和“易”在“彝”字中表示的意思更为具体了。 上古时期,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发现当雷声大作之时,往往有暴雨骤降;相反,当阳光普照的时候,往往预示干旱即将到来。于是古人总结出“声如雷,雨既降;声渐低,阳复明”——即打雷的声音越大,降雨的程度就越严重;打雷的声音逐渐减小,太阳出来的日子就越多,干旱也就即将过去。
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当一个人的声音越来越高亢时,就意味着事情进行得越来越顺利;而当一个人低眉顺眼时,意味着他面临的是挫败,是逆境。至于打雷时候那种忽高忽低的动静,不正像我们人生中所遇到的那种起起伏伏、坎坎坷坷吗! 因此我的理解是,“彝”字象征着一个生命历程,一个由困顿到通达的生命历程。《周易·恒》中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交替,时不可失。”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个过程就像打雷一样,先是由一声声高亢有力的“呀——”,然后是短暂的低沉,最后是一声巨响,电闪雷鸣,雨水滋润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