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采荷属于哪个区?
我1975年生于浙江绍兴,后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杭州,在采荷小区(原为杭州纺织机械厂宿舍)长大。 当时对采荷这个地名并不在意。只知道我家住在采荷小区,附近还有个采荷中学。但不知“采荷”二字的含义。只是从小耳濡目染,知道这是跟丝绸有关的词,与丝绸业有密切的关系。 后来学习中国历史,读到明末浙江织造局专营丝绸,朝廷每年都从云南采购大批生丝,委托浙丝局加工丝绸,供皇帝、后妃、宫女们穿着用度,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采荷的名字和丝绸密切相关。
再过了很多年,到了2004年,我在杭州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任教,有个学生给我送来一本他刚出版的专著,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史料:元末明初杭州有个叫马暄的人,曾写过一部笔记,叫做《春酒堂笔记》,其中就记载了元代杭州的丝绸生产: “杭之城北,地多湖荡,出菰米、藕、菱芡之利。城西则有鱼池,池旁居皆养蚕人家。城中南北两岸皆有丝铺,织绫罗绸缎以为出售。城西南隅,有地曰‘茧行’,鬻茧之家,栉比而居……” 这本书的封底有一行字:“采荷街道文化站站长马勤芬女士提供史料并赐书。”我顿时兴奋起来,这可不是一般的署名,而是直接来自元末明初的杭州本地人的第一手资料!于是立即打电话给马站长,告诉她我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这些资料,希望能去她那里当面交谈。
那天的面谈十分激动人心,一个年轻的历史学者和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在图书馆的书房中面对面坐着,彼此都感到相见恨晚。
此后,每当我在浙大校园里遇上这位热心而热心的马站长时,总是欣喜若狂地向同道的同事们介绍:“这是我在杭州时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