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字中包含五行最多?
「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术语,代表五种元素或五大性质——金、木、水、火、土——它们被当作构成宇宙的元素。这五大性质互相补充和制约,以此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 「五行」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并在儒道两家那里得到发展。它影响了中医理论、天文历法、甚至书法,并且为人们所熟知的成语比如「相生相克」就与它有关。
虽然「五行」的概念源于中国古代,但它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中国本身。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乃至西亚地区,它都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那么,什么字含五行最多呢?答案可能令你感到惊讶——「水」字!
「水」字由「氵」和「水」两部分组成,而「水」字的甲骨文形态就像一摊水。现代汉字的「水」字,其金文形态仍然是一撇水。可见,「水」字一直与「水」这个实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其他四行呢? 「金」指的是金属,而「木」就是木头……这么一看,好像「水」真是占了「五行」里三行的便宜。
其实,其他几行也是毫不逊色的。因为古文字中的「金」字和「木」字都是从图形演变而来,其中蕴含着金木相生的哲理。
最妙的是「火」字,它的原始字形很像一把叉子,象征着火苗的方向。后来,人们又在上面加了一竖,变成今天「火」字的写法。然而,这一横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把「火」字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火焰,下部分是锅底烧落的灰烬”。
火焰当然是火,但灰烬可就不一定是火了。这就是说,当「火」处于旺盛阶段的时候,它代表火的属性是最强的;而当「火」渐渐熄灭,转化为灰烬时,火的属性也就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能量开始积聚(金生水)。
五行字,即在文字中暗含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那么,在我们汉字当中,有多少字具有这样的“五行并举”性质呢?从造字的“六书”角度讲,“五行字”主要是形声字。但是,由于“五德终始说”的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字形中表现为“相背不相亲”的忌讳,以致使“五行字”的容量受到极大的限制,结果就使“五行字”成为汉字中的一种特殊的字类。
在通用字当中,五行字大约有350个,其中单人旁(或“亻”)字104个,足字旁11个,鸟字旁35个,绞丝旁15个,玉字旁(或“王”作形旁)字53个,金字旁36个,石字旁7个,氵旁(三点水)字16个,木字旁27个,和火字旁34个。这些字当中还有38个左右的形声字的形旁或者声旁不能直接体现“五行”(如“释”字的“采”旁,就是由木、火、水三个“形体”组成的“五行字”),这样,通用字当中的“五行字”大概有310个左右。
在这310个“五行字”中,大部分是“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字,极少数是“半包围结构”字,例如涉、浴、沽、淋、泓、泓、深、淼、湖、洲、洲、澜、澜、江、河、津、淮、洛、济、济、淇等等。我们都知道,“多水为泽”,所以“泽”字本来也是一个“五行字”,但“泽”在《广韵》中的注音是“昨责切”同“责”,是入声字,不属于“五行字”。由于“五行字”中的部首字,都属于“半包围结构”,所以,我们可以将“五行字”归结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等三种结构字。
“五行字”大多是形声字,但其中也不乏会意字、象形字等。例如:“江”字是形声字,而“河”字则是会意字。因为,“河”下边的“可”字,不仅表声,而且也是本字,其甲骨文像一道堤防圈着的河,所以,“河”字下边的“可”也是形旁,因此,“河”字本是一个会意字。但是,“河”字被假借成“可”字之后,又在其下加“水”另造“可”字,于是,“河”字就成了形声字。
属于象形字的有“淼”字,它的甲骨文是用三滴水(三撇)表示许多水,繁体字“淼”也是个象形字,它是由三个“水”字组成。“淼”字是现代汉语当中的一个通用字,但它的频率很低,属于低频字。“淼”字的含义是“水大、水众”,例如“淼淼”、“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