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字五行属什么?
“熵”这个字的五行是火,但“熵”的本义与火无关。 熵(shàng),《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物质系统内部不存在做功的可能性的热力学量;在热学中,指物体温度升高或下降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熵是个物理学名词,由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茨于1865年提出。后来,美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和瑞典物理学家维恩分别对熵的概念进行了表述。我国教材多采用的是后者的定义:“熵是物体内部分子的无序度,其大小与物体的温度和高分子的种类、分子个数有关。”这里所说的“无序度”其实就代表了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无规则”的程度越高,熵值越大。高温物体具有较大的熵值,而低温物体具有较小的熵值。
关于熵还有两个重要概念,熵定律——也叫作熵定理——是克劳修斯提出的: 等熵过程是指在一个不可逆过程中,任一瞬间的熵变了等于零。这个过程一定是可逆的。比如,在保温瓶中倒入开水并盖紧盖子,让水逐渐变冷至室温,这是一个等熵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内能虽然减少了,但熵增加了。又如,在太阳系中,质量大的行星引力势能大,因而温度较高,其表面的氢氮合成速度较快,因此其含有的碳元素就较多,形成了地球上的有机生命体。从宇宙的范围来看,形成恒星、星系等物质场的过程也是个等熵过程。可见,熵变化与热量变化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加和。
另一个概念是绝对熵。它是由英国数学家赫胥黎于1877年提出的,指的是一个密闭系统中的熵增加量。由于任何真空中都有一定浓度的气体分子,因此绝对熵数值总是大于0。而封闭体系的熵变化与外界没有任何热量交换的情况下,其温度将朝着熵最大值的方向变化,也就是热寂——世界上所有分子都具有相同的速度,整个体系达到绝对平衡,呈现死寂状态。 这些微观量的宏观表现如何呢?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大量的经典热力学实验证实了上述理论。但到了上世纪40年代,量子力学的发展改变了这种宏观世界的图景。美国物理学家鲍林提出了“互补原理”:在某些条件下,不可能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也就是说“同时性”是不存在的。这为微观世界提供了新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