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要尽力吗?
这个题目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比赛”,另一个是“尽力”。这两个词的意义本身比较宽泛,我这里想强调的,是这两个词具体在篮球比赛当中所指向的具体内容——这实际上也决定了不同水平的球员在比赛中是否应该尽力、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尽力的不同。 比赛,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两个球队的球员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的身体对抗;而从小的方面来看,则指场上某一个时刻两个球员之间的直接交锋。
在这种直接的交锋中,胜者获得优势(比如球权、进攻时机等),从而进一步把握获胜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比赛”的确可以引申为争取胜利的意思。但是,这里的“比赛”并没有排除观众和球员本人对胜负的主观预期。这种主观预期会影响比赛的进程,甚至决定比赛的结局。对于任何一场比赛来说,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双方参赛的球员是在“努力赢球”——毕竟,如果其中一方球员从一开始就放弃争取胜利的想法,那么对方也会失去阻止对手前进的勇气,从而让比赛变成一边倒的局面。尽管从整个系列赛的宏观角度看,双方的胜负概率大致相等,但这一点不会影响到某个特定比赛过程中竞争的激烈程度。所以高水平球员参加正规比赛时,一般都会选择尽量取胜。
至于“尽力”一词,其含义就要狭义得多。它只表示在已经确定无法改变胜负结果的情况下,球员在比赛过程中不留余力地发挥全部技能,从而最大化个人价值——这种通过极限发挥获取的个人数据往往能够打动球迷,让他们为之欢呼雀跃。因此我们看到姚明、科比这些生涯数据相当漂亮的历史级球星,在每场比赛都打得像斗牛士一样激情四射——他们当然明白自己无论个人数据还是团队荣誉都已经无以复加,赛场上的每一次拼抢对于他们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所以他们可以尽情地在篮下横冲直撞,也不用再担心什么犯规问题。
相比之下,一些年轻球员或者缺乏经验的球员就不太容易把握“尽力”的度。当他们在场上有出色表现的时候,人们会赞扬他们“进步神速”“未来可期”;而当他们在场上不够积极,被批评“态度不端正”“能力不行”的时候,这些人往往无所适从。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水平较低的年轻人往往更看重比赛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因而他们无法区分究竟哪些动作有利于实现胜利的目标,而哪些动作仅仅是为了增加个人数据。这种区分在高水平选手身上并不会成为问题,因为经验和自律会让高水平的球员自觉地选择前者。但当水平较低的学生球员遇到同样缺乏经验的教练时,问题就出现了。
所以我说,水平和阅历不同的球员对于“比赛”“尽力”这些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理解上的差异会直接导致他们在赛场上行为上的区别。这就会影响运动员个体以及整体队伍的比赛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