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为什么要换胶皮?
郑锶最佳答案
因为不换胶皮,你的技术就不会提高啊。 乒乓球这项运动,对器材的要求是绝对苛刻的。因为要求高,所以成本也就上去了。但正因为这样,你的对手才会对你心服口服;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次比赛你使用的器材会因为对手对你的尊重而成为最后一次。
在直拍横打普及之前,直拍的胶皮是可以换的(其实现在也可以,不过需要改刀)。这对于直拍选手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你可以根据自身打法的不同去选择适合自己打法的胶皮。例如王皓的正手狂飙三加反手蝴蝶王。或者马琳、许昕的正手729系列套胶加反手长胶。由于他们正手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正手没有太好的选择余地,要么就是狂飙三,要么就是729。但是他们的反手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打法的底板。比如马琳用狂飚二,许昕用狂飚一。王皓以前是用蝴蝶王子,后来用狂飚四,再然后换到狂飚三。这都是因为球拍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的典型例子。
为什么强调胶皮要随着技术变化而去改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技术改变了,你原有的胶皮已经不能完完全全适应现在的你了,这时你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换掉原有的胶皮,另一个就是改变技术。显然第一个选择是最合适的。 当然换胶皮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提升成绩,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你如果不想被别人赶超过去,你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实力,而提升实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更换更适合你现在打法,更能发挥你当前水平的胶皮。也许你用着熟悉的胶皮打得得心应手,成绩也不错,但是你如果不提升,别人就会慢慢超越你。等你回头的时候,你已经没有位置了。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国际乒联多次修改乒乓球底板、胶皮规则与器材技术革新有关。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日本运动员福原爱和小山智丽使用生胶进攻型打法屡屡击败中国队一流选手,使中国队受到冲击。这两名日本运动员使用的是新型生胶,其特殊性能让习惯了生胶速度慢、不出旋转的中国运动员不适应。为此,国际乒联实行了限制反胶厚度的政策。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随着刘国正、王皓等新生代选手的出色表现,国际乒坛一度回归弧圈球和两面拉攻型打法的时代,日本队和韩国队的主力队员开始尝试使用力量和旋转更强的底板。特别是木板时代末期,底板厚度与长、宽接近极限。厚球拍加上粘上厚胶皮,使得乒乓球的旋转与力量达到了顶峰。那时,运动员使用海绵厚度为2.3毫米、套胶厚度为1.85毫米的组合方式,两面总厚度达4.15毫米。这种“超厚”组合使乒乓球更具威胁性,令得失分节奏非常快,对运动员提出了极高的体能要求。当时国际乒联认为,这种打法和器材组合让比赛的可观赏性下降,于是在2005年限制了胶水和胶皮的厚度,并在2010年开始禁止使用有机胶水,改为只用无机胶水。
2014年东京世乒赛团体赛中,日本队闯进了决赛,女团夺冠、男团争得了亚军。这是日本队自1977年以后再次进入世乒赛团体赛决赛。日本队打团体时采用“一胶二生”排阵,就是一主力为反胶,二三号主力为生胶(或长胶、颗粒),以求变化、加强前三板。这种打法在目前双面反胶横握球拍弧圈球打法占主流的局势下,起到了一定的抗衡作用。此后,日、韩等协会向国际乒联提出生胶厚度应该与其他胶皮拉平,否则不公平。于是从2016年1月1日起,生胶、长胶等非一面覆盖物改为1.5毫米的限制。今年年初,国际乒联执行委员会一致认为,从2021年世乒赛单项比赛开始将禁止使用“海绵及胶皮覆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