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什么就业难?
大学生毕业季来临,每年的这个时候,“就业难”三个字便会被反复提及和广泛传播。大学生就业的确难吗,与之前的几届相比,就业情况究竟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呢?
最近,一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WTO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就业报告》)显示,2008年应届大学生就业率与前几年相比,在下降之后有小幅回升,2008年就业率恢复到了73%左右。尽管“应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持续走低”的趋势被遏制,但是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低于69.8%的全国劳动力市场总体就业率。
73%的就业率,表明仍然有接近四分之一应届大学生未能实现就业。《就业报告》的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WTO研究中心秘书长尚月认为,“就业率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上并不算低,但是如果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个就业率水平的确不高。”
就业形势没有想象中差
尽管就业率在前两年走低之后2008年有小幅回升,但是2005年以来,应届大学生就业难被频繁提及,大学生“天之骄子”光环正在被就业和求职压力消磨殆尽,许多大学毕业生已经做好了毕业后长时间“游荡”的心理准备。
但《就业报告》对此有一些不同的发现。虽然近几年,应届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或者即使是在2008年有所回升也低于总体就业水平,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却处于较低的水平。
按照国际可比口径计算,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不到1%。这个数字低于美国和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但是该调查也显示,在初次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将近四成的大学生放弃找工作或者不再继续找工作,有三成左右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就返回到了家乡。
“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造成的,他们有的在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有的在高期望值屡屡碰壁下不得不放弃继续在当地或者从事原来专业对口的工作。”尚月认为。此外,调查还显示,大学毕业生中从事非专业对口工作的大学生占比逐年上升,并在2007和2008年连续两年接近或超过50%。
《就业报告》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孙玉芬教授对此的解释是,这种“专业不对口”现象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流动和配置的表现,大学生就业是市场化配置的结果,与高校专业设置没有直接关系。这与以往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观点大相径庭。
专业不对口是正常就业形态
“这种观点是从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解释大学生就业情况得出的结论,而以往的解释更多的从大学生就业压力角度或者高校专业设置角度来解释,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尚月称。孙玉芬认为,这种就业形态是一种正常形态,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不充分性是其就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