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部工作好吗?
1982年,我考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并入国家疾控中心)。在科委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每年年初发物资,年中发经费,年底评成果,然后排队等奖励,这叫“大奖制”;后来改为年终一次性发放奖金,叫“小包干”。 当然,科技部的钱比省里的要多很多。以课题为例,一个50万元的课题,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大概是2万元一年,加上其他补助、项目配套和间接费,实际到手的资金要高于这个数。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有钱能买动科学家”。的确,有些科学家为了钱会放弃原则,但大多数还是清白的。记得有一个病毒所的副所长,因为收了某公司的钱没给项目批下来,被监察局找去问话,他吓得半夜从后门溜走,最后被迫辞职。还有一些所谓专家,其实水平一般,但很善于吹牛,到处给别人讲课,收学费,也很赚钱。
那时候,科研不讲究知识产权,不像现在这么商业化。研究出来的成果属于集体所有,可以发表在自己的名字之下。有很多小研究所的人,用自己的名字发表文章,其实这些研究成果是单位的。如果出去讲课或者搞咨询,也是单位派活,按小时给钱。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会议,主办方是中国科技促进会,给每人发了300元经费,另外住宿费也不用交钱,感觉很丰厚了。
那个时代的科研人员生活比较稳定,压力较小,思想也不那么功利。虽然也有搞研究的,但是更多的是行政人员,相互之间矛盾较少。现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