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鲟鱼好吃吗?
昨天,也就是2018年8月19日,央视报道了一条新闻《人工繁殖鲟鱼被端上餐桌》。新闻内容大致是这样的:随着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曾经“养不了、吃不上的”大西洋鲑等海洋鱼类如今已经能够实现全人工繁育。而此次曝光的山东荣成,则是国内最大的三文鱼(大西洋鲑)水产养殖基地之一。 然而,在央视报道的新闻视频里,“三文鱼”这三个字出现了整整3次,而被特意点出的“挪威三文鱼”“野生三文鱼”“冰鲜三文鱼”等等关键词,更是明显暗示了这种原本生活在海里的鱼儿是“入侵物种”——尽管视频里说这些话的都是当地官方人员。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大西洋鲑最初作为海鲜被引进至中国台湾省及广东省沿海地区进行养殖,后来逐渐扩散至长江中上游及北方地区,目前已经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可以找到。虽然叫做“鲑鱼”,但它其实不是“鱼”,而是退潮后爬上岸的“洄游鱼类”;而且它也不属于我国原生鱼类,被列入国家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不过话虽这么说,由于野生原生鱼类很多都有刺,而大西洋鲑则几乎没什么刺且味道鲜美,因而作为一种“人造海鲜”,大西洋鲑近年来受到了消费者们的热捧——以至于到了“有钱难买”的地步,其价格比进口的冷冻虾仁还要贵!
所以问题就来了,这么昂贵的“三文鱼”到底是真是假?为什么口感会那么好? 其实啊,所谓“三文鱼”就是西方人吃的沙丁鱼,或者叫凤尾鱼。早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美国家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海洋保护法》的出台,欧洲各国先后禁止或限制渔业捕捞渔船进入大西洋及北海开展作业活动,致使沙丁鱼等鱼类资源急剧萎缩,很多鱼类因此从“海鲜菜单”上消失了。
为了填补市场空缺,荷兰人开发了另一种叫做“太平洋鲑鱼”(Oncorhynchus mykiss)的新品种。经过改良基因和循环养殖方式,现在我们所吃到的三文鱼可以称之为“洋转基因生物”了——它的体内包含了来自两片海洋的生物遗传物质。
除了荷兰以外,加拿大也是三文鱼的主要产地之一。加拿大的三文鱼肉味道清淡,价格实惠,但由于加拿大政府规定当地三文鱼只能远销国外,所以在中国市场上是很难买到正宗的加拿大三文鱼。 最后来说说中国人自己的三文鱼。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知道海洋鱼类可以食用,《诗经·邶风·谷风》中有云:“加豆之笾,鲂鱼赪腹。”这里的“鲂鱼”指的就是海鱼。 到了清朝末年,从海外回归的华侨携带回了三文鱼种子,开始在厦门等地试养。如今,中国的三文鱼产业已经形成了从挪威、丹麦进口种苗,北上广以及辽宁沿海城市集中养殖,内地城市销售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被称为“三文鱼”,但此鱼非彼鱼。严格来讲,我们所说的“三文鱼”,即太平洋鲑鱼,与欧洲人的“三文鱼”,即大西洋鲑鱼,其实根本就不是一种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