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哪些寺院?
广州市佛教协会位于广济大道中180号。
光孝寺,又称南海寺,位于广东省 广州市光孝路245-265号。光孝寺是岭南地区年代最为久远、规模最为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初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03~549年),唐朝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敕赐光孝寺名号。该寺原有殿堂、塔殿、斋堂、库房等三百多间,现尚存四百多间。大974 年,宋太宗赐名净慧院;元朝统一中国后,因僧侣违规建寺,皇太后下诏毁寺,只留下了大雄宝殿和观音阁;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重建;清末又重修,并新扩建了山门和大佛殿。
光孝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建筑和岭南建筑的特点,形成独特风格。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舍利塔(又名“千手千眼慈航菩萨塔”)、钟鼓楼等。寺内现存文物有元、明、清的碑刻和大量佛教艺术品。1956年和1983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幢寺位于海珠区南堤中路40号之一。原址为明敬一书院,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改建为海幢寺,俗称“海幢佛寺”。初建时,只有三层楼房,供奉弥勒佛,因而亦被称为“弥勒佛寺”。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增建了大雄宝殿、法堂及僧舍。清末,又有增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遭到破坏。1979年后陆续复原或重建。现在的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古朴庄严。寺内有明代铁树、宋代瓷象以及乾隆皇帝书写的“海幢寺”匾额等遗物。
六榕寺坐落在越秀区六榕路。原名“京兆庵”。唐朝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文宗的弟弟信王李诵在这里兴建寺院,因此取名为“六榕寺”。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真宗的哥哥信王府重修此寺,改名为“承恩寺”。元代末年至清代中期先后更名为“兴仁寺”“正觉寺”“福国寺”。民国初期改为今名。六榕寺规模宏大,有房屋500余间。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等主要建筑物,还有东西两庑、香炉、铁树、铜像及石雕等古迹。1957年和1982年分别是我国首批和第四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莲峰寺位于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东岳山下。始建于唐朝贞观二年(公元650年),比光孝寺还早200多年。初名莲花寺,后因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故又名莲湖禅院。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动荡不安。南汉国王高祖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南汉王派太监张守谦来此主持寺院,并亲题寺名“莲峰”。宋朝至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用作军工厂,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1973年和1994年分别进行复元和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寺位于番禺区市桥镇大北路市桥二中心小学内。始建于隋朝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改名兴国禅寺。后又数度更名。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太监刘应恭重建。清朝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两广总督张荫桓筹资重修。1973年和1982年两次重修。寺内的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亭、钟楼和鼓楼等。寺前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宝塔,名“灵光塔”,为寺中标志性建筑。灵光塔高大雄伟,古朴典雅,闻名海内外。198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性寺(俗称圆玄学院)座落在白云区同和镇王圣堂街。初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扩建。唐代多次修葺。宋元明清各代亦有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被毁,寺内设施遭到破坏。1979年以后陆续修复。现占地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有大小楼宇40多座,布局错落有致,气势宏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丛林。寺内主要建筑有:三门、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药师殿、华严殿、五百罗汉堂、三宝殿、祖师堂、禅堂、法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