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喝什么酒?
秦萍最佳答案
“广州人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爱喝酒了?” 最近我经常被朋友问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我们这代广州土著开始慢慢成为了社会的消费主力,而新一代的外地年轻人又有着更强的饮酒意愿和消费力。所以其实整个城市的饮酒风气确实是在变浓的。
但我还是觉得广州人的饮酒之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浓厚,毕竟这座城市依然有很多不喝酒的人(比如我),而且我身边有不少朋友虽然喜欢喝酒,但酒量一般,也并不会每天都去喝。所以我个人认为“喝什么酒”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爱喝不喝,各花入各眼,没什么好争的。
当然,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广州能卖出那么多啤酒”或者“为何精酿能在广州流行起来”,那我倒是可以好好唠嗑一下。 因为啤酒的价格门槛相对较低,一杯100块的精酿和一杯10块的大罐拉格,从饮用体验上来说其实差不了多少,因此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在选购饮品的时候并不会把价格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此外在啤酒的消费场景中,天气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之一——天气炎热的时候,谁不想来一杯清凉的扎啤呢?而在秋冬季,温度适宜,喝起精酿来更是别有风味。因此季节也是影响啤酒销量的重要因素。 至于精酿,之所以能够在广州流行起来,我认为最大的推动力是来自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他们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前消费者在面对进口啤酒时往往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一次性购买数量也不多。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在第一次尝试一款新的精酿时往往都会一口气买几个规格,因为对他们来说,“不花钱”或“少花钱”去尝试新口味已经成为常态。所以你看,消费力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确实能让一件东西快速流行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传统的拉格啤酒也好,还是新奇的精酿啤酒,能够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才是这些啤酒最厉害的地方。就像我们常说的老广情怀一样,那些看似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美食:牛杂、鱼丸、云吞面.....实际上也都是历史悠久、具有浓郁传统特色的广州本地小吃啊! 所以啊,说广州人不爱喝酒或许没错,但如果认为广州人不懂得享受美酒那可真是低估了我们老广的胃口。
岭南酒文化作为中华酒文化中一奇葩,拥有悠久而独特的酿造历史和品饮文化,是中国酿酒与饮酒历史的重要见证,其主要酒品有岭南黄报酒、五华娘酒、西关水尾酒、客家娘酒等,在原料、酿造工艺、口感风格等方面与其他地域酒品存在一定差异。
岭南酒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岭南属于亚热带气候,其具有高温多雨、日照充足、农作物易于生长的优势。先秦时期岭南人酿酒用米多为糯性谷物,而高粱、玉米等旱地作物在当时并不存在。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酿酒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由于岭南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酿酒需要严格控制酒曲发霉,因此一般采用加“饭”压制菌发霉的方法酿造黄酒。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步繁荣、佛教文化的不断传入,岭南酒文化开始与外来酒文化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繁荣,带来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而岭南位于南方最南端,受北方战乱影响小,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饮酒之风更为盛行,酒种也有所发展。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农业与手工业快速发展,酿酒业也逐步走向繁荣,岭南黄酒质量不断提高。此时岭南的黄酒除了用于自饮和馈赠之外,还形成了商品经济。
宋代是岭南民间酒文化不断发展的时期。北宋时期岭南人民在黄酒的基础之上酿造了白醪酒、真一酒、金波酒等多种酒品,人们饮酒的方式也由豪饮逐步转变为细饮。两宋时期中国酒业达到了全盛,酿酒业在城市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岭南酒文化发展缓慢,酒品逐渐减少,但黄酒始终在岭南盛行不衰。晚清时期,华侨事业在海外逐步发展,岭南黄酒远渡重洋,成为中国餐饮文化的代表酒品在广州城北有一条著名的街道——黄花岗路,但很少人知道,在这条闻名遐迩的街道上,曾经坐落着一座民国时期的老字号黄花岗酒厂。如今,这家酒厂在广州市白云区新市镇重新选址复产。
“黄花岗酒是在承袭明朝宫廷御用黄酒酿造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改良研制而成的。黄花岗酿酒人自清光绪初年从北京宫中南迁广州之后,秉承宫廷秘方手工酿制的美酒,一直香醇如初。”广州黄花岗酒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文华介绍说,黄花岗酒酒液呈现琥珀色,味甘醇厚,酒香中带有淡淡的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