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企业怎么去杠杆?
“怎么降负债”应该改成“如何增厚资产”,这样更准确一点 非金融行业(下称“非金”)的企业与金融机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可抵押的资产不足以覆盖负债,因此就不能通过抵押融资(尽管有些企业可以拿应收款、预收来质押贷款,但毕竟不是所有的负债都能转化为抵押品),那要怎么办呢?
1.经营变现——把欠款的变成现金 比如说你手头有100万的应收账款,但是客户没钱给你,你又很想把这个钱拿出来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客户商量,多给他些优惠,少收他些账款,把100万变为95万,然后把95万拿来用;或者说你把这100万的账期缩短,现在只收他70万元的账款,把剩下的30万元拿来用。总之就是通过经营的方式,把这100万元的资产换成现金,增加现金流。
2.资产重组——把非货币资产换现金 比如说你的公司有厂房,有设备,但这些都不是现金,而你又急用钱,这时你可以把这些固定资产折现,想办法找到愿意出资购买这些资产的人,用获得的资金来还款。当然,可能你需要承担一定的损失,把本来值100万元的资产以80万元的价格卖掉。但如果处理得当,这个损失可能会减少到最低。
3.对外投资——用其他资产的收益还本付息 比如说你现在手上有一笔钱,你想投资出去获取更高的收益,但你担心投资收益不好或者血本无归怎么办?你可以选择一个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把这笔钱投到银行存款、买国债等固定收益产品上,虽然这样的收益比较低,但风险也相应较小。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股票、外汇等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但前提是你在投资之前已经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能够承受这种风险带来的后果。
卓岚优质答主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牵住牛鼻子,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和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而处理好债务水平问题,是防控金融风险的牛鼻子,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
我国高杠杆成因分析
从国际对比和趋势变化来看,我国杠杆率存在阶段性偏高的问题,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明显超过国际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为249%,高于国际平均水平210%。分部门看,我国家庭部门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分别为40%和44%,低于国际平均水平42%和75%;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6%,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91%。从趋势变化看,2008年至2015年,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由143%上升至249%,增幅为106%,高于发达经济体28%的增幅和新兴经济体93%的增幅。
国际经验表明,并非非金融企业高杠杆率本身不可持续,而是在高杠杆率下容易积聚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对比欧美日韩等经济体,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存在一定风险隐患,未来有必要维持稳杠杆甚至降杠杆。
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偏高的直接原因是债务水平过高,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结构原因。我国的储蓄率超过45%,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高储蓄为高投资、高债务提供了资金来源。在投资和储蓄之间存在“错配”的情况下,一些领域资金相对不足,只能更多依赖债务。二是融资结构原因。与直接融资为主的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实行间接融资为主的管理模式,企业更多依赖债务水平较高的银行信贷,企业对债务融资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三是发展阶段原因。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中后期,投资拉动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增长主要靠债务支撑。四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高杠杆所带来的风险被高增长所掩盖。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债务增长速度较快的问题更易暴露出来。
分所有制来看,国企杠杆率明显高于民企。截至2015年底,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高于民营企业17个百分点。据测算,国有企业负债率约为62%,而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则在50%左右。
去杠杆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
总体来说,国有企业承担了相对较大的稳增长压力,政府隐性担保以及预算软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企业存在“过度负债―过度投资”行为,而民营企业则受制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在非金融企业去杠杆的道路上,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
一是要多措并举,降低杠杆增量。稳杠杆、降杠杆关键在于稳增量、降增量。要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强化企业负债约束,清理规范各种融资“通道”业务,避免企业通过表外业务、交叉金融产品嵌套绕开监管部门要求。严格限制国有企业利用各类通道进行变相融资,严格控制国有企业非主业投资比例和资产负债率。要切实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扩大企业债务直接融资。
二是要稳妥有序,释放杠杆存量。存量上,要加大依法破产清算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或盘活闲置土地、闲置产能等存量资源释放杠杆。要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特别是“僵尸企业”占用的无效低效债务,同时要严控新增产能,防止新增过剩产能、新增杠杆。要降低市场化债转股门槛,拓宽市场化债转股资金来源,积极支持银行将债权转为股权,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要落实好国务院发布的降杠杆指导意见,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组织协调,加快推动降杠杆和市场化债转股的落地实施。
三是要因企施策,分类化解风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杠杆率差异较大,因此去杠杆也应分清主次,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差异化政策。对部分产能严重过剩、杠杆率过高、扭亏无望、已失去生存发展前景的“僵尸企业”,严禁一切新增授信,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加快推动其关停或破产清算。对有前景的困境企业要支持其市场化债转股,促其获得新生。对经营绩效好的企业要继续给予融资支持,促进其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