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之火表示什么?
“五季”中“季”指的是每个季节的末月,也就是寅月、卯月、辰月的最后十五天叫做季;而午月、未月、申月的最后十五天也分别叫作仲夏、仲秋和仲冬。 这样划分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因为古人在十二辟卦的基础上,用阴阳消长的道理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甲子。每五年一个循环,每次循环有一个节气是从春分开始或者从秋分开始的,这种循环就叫做一候。每一候有五个节气,加起来一共是五十个。所以每五天就叫作一季。而每个月都有四个季,所以月份也有大小之分,正月是最大的一个月,五月是最小的个月。(农历)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建立了天干地支的计时体系之后,发现每一个周期都包含两个冬至两个春分两个秋分两种情况。为了区分它们,才把每个节气的十五天分成了三侯,也就是说每五天是一个候。
《春秋》一书中就有根据干支纪时记载日期的例子了,说明春秋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战国以后应该就更加普及了。现在考古发现的汉代竹简中有不少是用六十甲子记日的,比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就有完整的六十甲子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