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字属什么五行属什么?

车嘉彤车嘉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翁”,中国汉字之一,读作wēng或éng; 2、wēng:老男子:老头儿~。~婿。~媪(老年夫妇)。~儒。~仲(a.公公,岳父;b.丈夫的父亲)。 词性变化 姓。 3、éng:〔~~〕形容忧郁孤寂的样子。亦作“壅壅” “濛濛”。

4、详细解释: 会意兼形声。从公,从翁省。本义:老头) 老翁,老人 [old man] 翁,老人男子的通称。——《说文》 五十曰翁。——《礼记·曲礼上》注引《释名》 翁,叟也。老年人自称曰翁。今俗犹谓老者为翁。——《广雅》 又如:翁媪(老人男称翁,女为媪);翁姑(公婆);翁伯(老人的称呼) 妻子对丈夫的父称[husband's father] 以余庸愚,岂能翁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凡言翁者,老人也。——《正字通》 翁妇(婆婆的别名)。 翁主:公主之女,亦称为翁主 5、相关词语:

六翁 六翁 五翁 二翁 八翁 四翁 七翁 三翁 曹翁 杜翁 陈翁 东翁 上翁 吴翁 西翁 贤翁 王翁 翁媪 赵翁 徐翁 张翁 刘翁 李翁 林翁 周翁 新翁 小翁 黄翁 高翁 大翁 老翁 白翁 外翁 严翁 袁翁 杨翁 马翁 南翁 潘翁 年翁 内翁 孔翁 彭翁 庞翁 不翁

6、历史名人

翁万达: 明代大臣。字伯玉,广东番禺人,祖籍福建福清。嘉靖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尚书。因反对奸臣严嵩陷害曾南丰而遭贬职,后又因严嵩倒台而被起用。官至广西巡抚,死于任上。

翁天锡:元朝画家 ,生卒年不详,字德祥。钱塘 (今浙江杭州 ) 人,寓建阳(治所在今福建建瓯),为画苑名家黄公望之高弟。善人物道释,精于写生。所作画风,近刘松年一派。尤工山水小景,以水墨为主,画风疏秀明透,颇有韵致。存世作品有《梅竹图》卷,纸本墨笔,纵17.8厘米,横91.2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山亭仕女图》卷,绢本设色。纵29.1厘米,横151.5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其《溪山行旅图》轴。此图画悬崖峭壁,飞瀑流泉,山脚下行商在路旁憩息,马夫牵驴饮水,显得十分幽静。画面构图繁复,笔墨苍劲有力,是元末明初山水画中的佳作。

张翁:指张謇,1853-1926.清末状元。江苏省南通市人。清同治七年中举,十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南盐巡道、四川按察使、直隶通永道等职。辛亥革命后,他放弃仕途,回到家乡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实业,并兴办学校、医院、图书馆和博物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被尊为“南通先生”。 张謇与翁同龢、康有为齐名,都是近代有名的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光绪二十年( 公元1894年 )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忧国如渴,愤时嫉邪,感事愤世,慨然有维新之志”(见张謇《自撰年谱》),于当年十月上书李鸿章,提出兴办实业、振兴教育的主张,希望借此抵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拯救危亡。不料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却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当时张謇的家乡如皋县县令陈夔龙是个昏庸无能、贪赃枉法之人,他听说张謇上了书谏言,“大哗”,扬言要治罪。为了避祸,张謇只好避往上海。后来张又在上海组织“筹饷局”和“救亡协会”,继续从事反清救国活动。

同年十二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广州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面对危局,慈禧太后决心扑灭这一新政火焰。她先下令捕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接着又下达密旨逮捕张謇。张謇闻讯后连夜逃往青岛、烟台等地躲藏起来。 1899年春,张出洋游历欧洲各国及美国。1903年回国后,他一面在家乡南通办学兴利,办实业,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一面向清朝政府上书陈述自己实行新政和实行政治改革的方针主张。他的建议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于是派他担任山东、河南等地学政。1905年,他出任两江总督端方幕僚。不久,端方失势去职,他也不得不再次回到故乡隐居。

一九一二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前夕,张謇应召进京,担任了总统府秘书长一职。但他并不喜欢官场生活。因此,任职数月后便以母亲病重为由请辞返回故里。此后,他开始全力经营自己创办的事业。他在南通创办了包括纺织、冶金、印染等部门在内的几十个企业、工厂和学校,把一个小渔村建设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城市。同时,他还兴办了农场和牧场,种植棉麻,饲养牲畜,并开办了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形成了包括工、农、金融、交通、邮电、建筑、市政等较为完整的体系。他还大力推广新式教育。除创办了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和医学校以外,还建立了盲哑学校以及儿童、女子寄宿学堂,并在南通附近农村设立小学。这些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实行收费制度,不以盈利为目的。

优质答主

翁姓,汉族姓氏之一,属于复姓。源于姬姓、姚姓以及子姓,是周代贵族的封地于翁邑所形成的姓氏;亦出自鲜卑族改汉姓而来。得姓始祖为商朝贵族比干。 据《史记》所载“比干者,纣之父兄也。”比干被纣王杀死后,他的儿子辛公伯逃到母国(今河南商丘),以父亲的名字“翁”作为自己的姓氏。

此外还有来自少数民族姓氏之说的记载:北魏孝文帝时,鲜卑复姓有三十种之多。其中即有“乌桓氏”“拔拨氏”“屋引氏”“勿吉氏”“尉迟氏”……等。在北魏末年,由于避乱而南迁中原地区的鲜卑人不少都采用了汉姓,这些人的原姓多为上述诸姓中的复姓。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