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五行属于什么?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从对周围事物观察和思考中总结出来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来表示五行的属性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在中国古代的思维中,五行之关系就是天下万物运动变化关系的概括。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既是构成世界的元素和条件,也是世界的运动变化过程和规律。五行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五行思想,创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比拟的教育五行。
其一为教民知觉之法,对应五行中的木。木的属性是生发、柔和。以木性作譬喻的教民知觉之法就是“立教化而以明之,劝导渐摩而以行之”,主张用教化的方式“诱进其良知良能”,通过学习知识和实践来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从而达到“自乐其业,自致其诚”的道德自觉境界。木受绳而直,金属墨而利,主张对民众施加教化,培养和启发受教育者的良知良能,犹如以墨线约束和规范曲木一样,是使曲木变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其二为教民威严之法,对应五行中的火。火的属性是温热、明察、昭融;以火性作譬喻的威严之法就是“设禁防而以齐之,威约严刑而以慑之”,主张利用禁防和刑法使人畏惧,“自惧其罪,自然不干”,从而达到“不敢违越,不违越而教化行焉”的目的。礼防未然,法防已然,主张“行礼教以制于未萌,操禁防以绝其祸端”,是通过惩罚来教育人、矫正人、规范人,使人畏威而行善。
其三为教民政令之法,对应五行中的土。土位于中央,它承载天地自然,培育草木,能生养万物,性平和敦厚。以土性作譬喻的政令之法就是“为政令而以示之,安和顺俗而以抚之”,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通过“宽猛相济”,“兼行王霸”来稳定社会秩序。国以民为本,民以政为本,政以教为本,主张厚上以宽下,正己以先人,恩威并用,宽猛相济,是用政令之法调节上下尊卑关系,教民各安其位,顺时育物,以使天下达到安定和谐的“太平之世”。
其四为教民诚信之法,对应五行中的金。金的属性是刚决、正义。以金性作譬喻的诚信之法就是“陈宪教而以示之,正名分而以责之”,主张诚信不疑,贵信明诚,上下相感,“一德同心,故能成其事”,从而达到“上下安和,能不令而行”,人不“怀奸乱之志”的目的。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以诚相见,“与民更始,立诚信之教”,“正其为善之心”,使人心得以“归正”,从而实现“以信为国”的政治目的。
其五为教民教诲之法,对应五行中的水。水的特征是沉静、居下、向下流动、柔软而能包容各种杂质。以水性作譬喻的教诲之法就是“布德惠而以亲之,怀柔慈爱而以仁之”,主张以水之“恩养润泽”作譬喻,行恩德惠养之政,“行仁化之道”,从而达到“自然相亲附归德化,而无异见二心”的目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主张推行“好生德”的统治,“诚心安仁”,以德化人,德行仁政,“泽行无疆”,“以柔滑为治”,就能“遍满天下”。
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教民知觉、威严、政令、诚信、教诲五教相资相辅、交互作用,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体现出儒家所追求的“和而不同”、“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庸思想和“天人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