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是什么故事?
据说,孟子的老师曾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对读书人来讲,至今仍有值得深思和借鉴的地方。而孟子的老师之所以此说,是因为他体会到书本知识有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实际,或书上的道理有时也得灵活看待。
“刻舟求剑”,这固然是一个封建阶级迷信的故事,然而,这个迷信故事中却含有相对客观性的哲理。
“刻舟求剑”这是《吕氏春秋·察今》里记述的一则古老的寓言,故事如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之,船上敌入水,而剑不行,求之楫,而得不到。
说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楚人急躁,急忙在船尾用剑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说道:“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稳之后,那人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落水,想去打捞他的剑。船走了,而剑却不会跟随水流而动,他到处寻找,但船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找不到剑。
刻舟求剑的意思很明显,它就是比喻拘泥成规而不知变通,或求全责备,不懂得事物是变化着的。“刻舟求剑”的“舟”,是一个“水流速度”很高的流动体。而“剑”(实体物体)在流动体中是不受“水流速度”影响的。
这个寓言故事说明: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的物质,它的位置、状态是在不停的变化的,所以,客观事实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这个楚国人只注重“舟”的形状、重量等属性,而不懂得“剑”这个实体物体不同于“舟”,具有它自身的运动特性,更不懂得运动变化着的“剑”(实体物体)是不受“舟”(流动体)的限制和影响的。
如果把这个故事反过来,说一个人携带一把剑过桥,剑从身上掉到桥下水池里,而池水分外激流,剑就被冲得无影无踪了,难道我们还说这不是故事吗?因为剑掉到水里是客观事实。所以这个古老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