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义景观?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我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 首先说明一下“多义”的范畴:在语用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歧义(ambiguity)”,指一个表达式具有两种或更多种意思,而“多义”就是在这个概念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因此“多义”是指一个表达式拥有多个含义。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表达式可能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一句句子,但一定是人类能够用语言表述的内容。
下面开始回答问题,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什么是多义:
1.语言的性质决定意义的存在形式:根据格拉德斯通的理论,句子是组合性的,一个完整意义的表达需要通过组合很多的简单意思才能够完成。换句话说就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我们是在组合很多个“微语句”(microsegment)才能最终达成一个句子的表达目的。每个微语句可能单独存在时表达模糊的意思,但是组合起来就可以传达明确的信息。例如我们在说“他的自行车丢了”这句话时,其实是在说“他(有/没有)一辆自行车(在他/它/他们)家里(丢失了/找到了)”,而“他的自行车丢了”和“他的自行车找到了”从语义上来说是等价的。再如“他买了三斤橙子”可以理解为“他买了一些橙子(数量不祥)”也可以理解为“他买了三斤(重量单位:一斤等于五升大米)橙子”。同样,“他吃了三个苹果”可以理解为“他吃掉了三个苹果”也可以理解为“他吃了三个(苹果数量不定)”。可见同一个表达式因为语境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2.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境决定意义的具体内容:前面说到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是由语言的抽象性决定的,而抽象的意义是需要具体的环境填充才具备实际的意义。换言之,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含义是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确定的,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情景比语言本身的含义要重要得多,所谓“一字定乾坤”的情况其实是存在的,不过这样的“一字”并不是单个的字、词或者短语,而是整个的句子。
3.语言的运用对象是人,人而异导致对语言的理解千差百异:前面谈到语境的重要性,而语境除了包括话语之间的上下文关系还包含更大的背景环境,而这种背景环境的差异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同样的语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思往往大有出入。比如说“我请你吃饭”这句话,对甲而言可能是真意表达“我希望你可以请我吃顿饭”;而对乙而言却可能是隐含表达“我今天没钱,你先请我吃顿饭,等我有钱了再还给你”。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同一个表达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这也是语言“多义”的一个重要来源——人类的有限性与语言的丰富性所造成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