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在成都什么区?
“ 锦里”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一部分,位于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31号(一环路南三段)。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锦里”之名最早出自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书载:“州治蜀郡,城北有武侯祠庙…市廛所集,惟以货易货,绮绣珠贝,锦罽缎縠之类。”这里指的是成都城北(今成都北三环外)的诸葛武侯祠。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国家在今成都西北郊兴建了昭觉寺,作为供奉舍利之处。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将在成都北郊重建昭觉寺。因为当年李陵就是在收到汉家诏书的昭觉寺内写下“陇西李陵再拜言”的那份名动天下的降表,所以这座新建的昭觉寺又被称为“中兴昭觉寺”。
唐末五代前蜀王建时期,从西北的凉州(即今天的武威)引入种植棉花。当时成都出产的绫锦绸缎闻名全国,但由于丝绸料子在夏季容易变质,无法长时间保存。据说,正是由于引入了棉花的种植技术之后,才实现了丝织品在夏季保鲜的问题进而扩大了产量。当时成都的丝织业获得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专门生产丝绸缎带的“锦楼”,而昭觉寺所在的这一带也因此被称之为“锦里”。这时的锦里应该还限于城西的一角。
宋元时期的文献中开始看见对锦里的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作中就有“古祠深掩朱门闭,老树冥蒙绿阴浓;斜日半钩新月冷,锦里逢君醉眼明”。元人张昱的《草堂小集》中亦载:“(邓)伯玉官翰林学士,一日杜少府至,伯玉出所蓄锦里醉翁亭图示之”。从这两则史料中的文字可以推测,当时的锦里有城墙环绕,有繁华的街市,当然也少不了酒肆茶楼。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城市的建设也随之停滞。此时的锦里应该已经相当破败了。到了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成都知县蒋攸铦对城市进行了整顿和修复,对锦里也进行了改造。不过这个时候的锦里仍然保留了“市井”的风格。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地方官员在巡抚丁宝桢的主持下,对锦里再次进行扩建,并参照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对主要建筑进行了改造。至此,锦里基本呈现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