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胎打肝素起什么作用?
1. 抗凝,防止新的血液凝固;
2. 抗免疫,减少母体对胚胎的排斥反应;
3. 有一定的激素样效应,对妊娠具有支持作用。 对孕妇来说,除了注射部位可能有血肿外,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是!如果孕妇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应适当增加注射次数至每天4~6次,必要时可静脉给药。 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开始用药前及治疗过程中,均应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注意防治出血倾向。 同时由于本品可能引起过敏,故在治疗开始前应与患者讲明治疗的必要性、可能的疗效和副作用,取得患者的合作。
若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作进一步的对症处理。 一般认为,药物通过胎盘的量极少,且迅速代谢灭活,故对胎儿的影响是轻微的,但仍有发生畸形的报道。 目前已知影响较大而严重的药物,如甲氨蝶呤、苯妥英钠等,均非通过胎盘屏障发挥直接作用的药物。只要做好孕期检查,密切监护胎儿发育情况,一般不致于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公婷优质答主随着孕周的增长,孕妈妈们要进行各种产检和检查,除了常规的超声和化验检查外,其中有一项就是检查凝血功能,很多孕妈妈拿到检查结果后会发现凝血功能检查中有一项“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或者“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提示有凝血功能异常,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那么注射低分子肝素真的能降低凝血功能吗?
正常人体内具有功能完整的止血、凝血和纤溶3个生理系统,并且保持动态平衡,既保证机体在血管受损的情况下及时止血、凝血,又能使血液在凝固后适时溶解,以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血液的正常流动,当止血、凝血、纤溶功能紊乱或功能失调打破平衡后可导致出血性疾病或者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传统凝血功能检查通常检查的PT、APTT是筛查人体先天性或者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查项目,通常凝血功能正常的人群发生出血性疾病或者血栓性疾病的可能性很小,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凝血功能正常的人群仍然会发生出血事件或血栓事件,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机制是人体存在“获得性易栓症”,常规检查中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但其凝血因子V水平升高几倍至几十倍,凝血因子V的提高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