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代表什么生肖?
“忌”字,上面是一个“奇”字,下面是个“示”字,合起来就是“出奇制(示)胜”的意思。所以,“忌”字的本意就是指“防备出乎意料的情况(如敌人突然袭击)”,引申指“害怕”“顾忌”(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自长的既囚蔺相如,公亦尝闻赵王之忌))。再引申,还指“不满、憎恨或犯忌讳的事情”(如“春秋时,晋灵公不君,百姓厌而忌之”)。
那么,这种种情况,和十二生肖有什么关系呢? 老鼠: 老鼠属于夜间活动动物,而且胆小狡猾,一有风吹草动就逃得无影无踪。这样的习性,让老鼠在夜间非常安全。但是,白天面对天敌时,老鼠就非常容易失去生命了。所以,“昼伏夜出”的老鼠,在白天就会感到非常“忌”惮,小心谨慎地躲避危险。
牛: 和老鼠相反,牛是典型的大型昼间动物。这样导致了牛在夜间非常不安宁,总是担心天敌的侵袭。所以,对于“夜晚”这个时间段,牛是非常“忌”惮的——他最怕黑,因为黑夜常常给牛带来不幸。
虎: “一山不容二虎”,老虎是典型的森林之王。但是,森林里的食物来源比较丰富,因此老虎对食物的问题不太担忧,反倒是对于“敌手”颇为“忌惮”——在森林里,同类之间往往会为了争夺地盘和配偶而发生激烈争斗甚至死亡。这一点,其实和生活在草原上的狮子很像。
兔: 兔子是典型的夜行性啮齿类动物。和老鼠一样,他在夜里非常活跃,而且行动敏捷,天敌很难抓住。但是在白天,没有出洞的兔子却往往会被天敌发现,然后被捕食。所以,对于“日行性”的天敌,兔子很“忌”惮。尤其是在春季繁殖期,雄兔怕被人伤害自己的子孙,会非常警惕,连雌兔靠近自己都会发怒。
龙: 龙其实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不过,我们这里的“龙”特指生肖龙。那么,既然他是传说中的动物,自然是没有真实存在过的。所以,所谓的12种生肖,其实就是12种地支的形象化代表而已。当然,龙的形象也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鸡、颈似蛇、腹似蛤蟆……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可谓集众多动物之所长啊!这样千姿百态的动物,恐怕也没啥好“忌”的了吧?
蛇: 说到龙,就不得不提他的好朋友蛇了。二者都是虚构的神异动物,且都非常“忌”怕人。这是因为古人发现,这两类动物总是在夏天夜间出来寻食,而且非常凶猛好斗。如果遇到了,最好别去招惹。 马: 马属于典型的“晨昏性”动物,在中午十分,他会进入睡眠状态。这样导致了在白天,马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休息”,只是进入了浅度睡眠而已。所以,对于白天的时间,马还是“忌”怕的,需要不断前进,以便保持体力。否则,没有充足的食物,体力和耐力都严重的马,会很快因饥饿和疲惫而失去生命。
羊: 羊在白天的时候,主要的活动时间其实是用来吃草。毕竟,他们要在中午这段时间尽量多吃一点儿,为下午的沉睡储备能量。一旦到了夜晚,羊的食欲又会再次增加,然后疯狂进食——这显然是延续了夜间觅食的习惯。白天的羊其实是在“饿”着肚子睡觉。对于“吃”,他有很多讲究(见《羊肉》),所以,对于“吃”这件事儿,羊确实挺“忌”惮的。 猴: 和猴子生活在树上的环境相关,他具有夜视能力。在夜间,猴子可以在黑暗中自由行走而不必开灯。猴子还能在树上爬来爬去而不至于跌落下来。正是由于这一非凡的本领,使得猴子在面对人类等天敌时,能够从容逃脱。所以,对于白天这个时间段,猴子并不是非常“忌”惮的。
狗: 狗虽然擅长夜间狩猎,但真正令他闻名遐迩的,却是他所拥有的优异的嗅觉。正是因为嗅觉灵敏,使得狗能够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分辨出是不是主人回来了或是不是有盗贼潜入。在辨别味道方面,狗有着非比寻常的能力。如果是吃的东西,无论过了多少年,他也一定能分得清是什么时候吃的。如果是有害的东西,哪怕只沾了他一点味道,他也会立即产生强烈的反应。对于气味,狗是十分“忌”惮的。 猪: 作为家畜,猪的寿命通常在十几年左右。相对于其他生肖来说,他算得上是比较长寿的。但是,即使如此,终有一死。
根据古书的记载,人在去世之后,尸体会在阴间的忘川河畔洗去生前罪孽,然后在冥府当中受审,以决定该入哪一道。而在阳间,则会有十二个时辰的“赎罪”时间来考虑自己的生平时是否多做了亏心事。如果,这个时候有人给他送饭,送来的却是“肉羹”,那就是在暗示此人罪孽深重,应该及时“赎罪”去了;而如果送来的却是“馒头”,那就意味着此人可以继续留世,多享点儿孙福了。可见,“吃肉”这件事情,猪还是蛮“忌”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