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何时交替?
古人很早就发现“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现象了! 《庄子·秋水》里有描述:“子贡游诸晋大夫赵简子家,见一雄鸡,高冠红髯,身被金甲,而舞于庭内。” 这只鸡这么神气活现,是因为它知道自己能飞升成仙了么? 没错!因为它知道要下蛋了,所以兴奋得不得了……
在《黄帝内经·素问》里也有关于“五运六气”的记载:“上者右行,而下者左行。” “五运六气”用现代科学解释就是:太阳系五大行星和地球共同围绕太阳运动,每个星球都受自转的影响而偏向一侧运行,这样就导致了地球上一些时间的提前或延后发生。 但是“五运六气”中关于年份的计算可不像现在这么精确到农历的某一天。古人在计算“年”的时候把一个回归年分成24等份(相当于15°的一个周期),每一等份对应着七个节气点,也就是说每七个工作日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都有一个名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个地支相互循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每个周期都包含着一个节气点和一个节气。这样一年就包含了二十四个节气。 而一天又分为十二个时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子丑……
每个时辰都是一阳生于下,一阴盛于上,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子时(23时至次日1时)阴阳相对平衡; 丑时(1时至3时)阴气渐长,阳气微弱; 寅时(3时至5时)万物萌发; 卯时(5时至7时)阳光普照大地; 辰时(7时至9时)阳气上升,阴气衰退; 巳时(9时至11时)阴阳相交,大地灿烂明媚; 午时(11时至13时)阳极阴微; 未时(13时至15时)阳气鼎盛,阴气渐长; 申时(15时至17时)阳极阴消; 酉时(17时至19时)阴长阳消达顶点; 戌时(19时至21时)阴长阳消,天地混沌; 亥时(21时至23时)阴极阳生。
当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便是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过了冬至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后,阳气开始逐渐旺盛。到了春分这一天,阴阳各占一半。然后阳胜于阴,直至夏至这一天达到全盛。此后阴阳逐渐转换,阴盛阳微。至秋分这一天,阴阳再次平衡。而后阳胜过阴,至冬至这一天达到下一个循环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