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北生肖有哪些?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亥猪,北方属水,故有北方水局之称。
十二地支中与亥猪对应的是子鼠,子为阳水,属性为阴,两者结合形成了阴阳相生,水火即济的形态;同时,在十天干中,子对应的时辰是癸,癸是阴水,同样与之相对应的丑,其五行也是阴土。因此有了“水火既济”、“阴阳相配”的说法。 “既济”意为成功、圆满的意思。《周易·坎》说:“月盈则亏,月亏则盈,唯君子能通达于阴阳之中,何忧何喜。”意思是说月亮从残缺到圆满再从圆满到残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但是,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处于阴阳两气中和的境界而不偏不倚;小人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都不懂。 所以,“水火既济”被用来作为处世的准则,如《尚书·洪范》说:“无恃人之不行,行之有度;毋恃人之不为,为之有方。”意思是说不要依靠别人不去行动,应该自己把握分寸积极主动地去做;也不要指望别人做不到,而你应该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别人做到。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操之过急而要稳中求进。另外,“水火既济”也指代了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十二生肖起源悠久,其确切年代已难于考证。有种说法,肖兽的纪年源于我国古老的天文学,是十二辰(即十二个星次,又叫黄道十二宫)的别称,每一年与一肖兽相配,循环往复,成为纪年单位。十二兽辰的名称,南朝沈怀远《南徐志·天文志》中就有记述,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名并无二致。由此可见,至迟在南朝时已出现了肖兽配辰而纪年了。
又一种说法,在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中,载有十二纪(即一年十二个月)。纪下分列肖兽名,这十二纪兽就是后世所行的十二生肖。不过十二纪兽中尚无“马”而代以“马”,纪兽的顺序与目前也不尽相同。在先秦典籍《礼记》中,也明确出现“马”的生肖名。
上述两说,均对十二生肖的产生与流传提出了一定根据,其说皆有一定道理,但亦皆非尽善尽美,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其他说法不一,也缺乏有力论证。
十二生肖之说,在汉代及两晋等出土文物中,早有发现。例如东汉铜镜上的十二辰铭、河南安阳西晋墓所出十二生肖陶俑等。北齐范阳祖珽著有《述征记》,记述了作者出访西域吐谷浑(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之一)途中,遇一寺院,绘有十二生肖的画像。这应当是十二生肖画像的最早记述。此后,特别是唐宋至明清,有关十二生肖的史料记述日趋增多,十二生肖流传也日渐广泛。
相传,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维护天下的秩序和安定,决定选择十二位动物作为各年的代表,也就是属相,让这些属相用来记录时间的延续,所以这十二种动物,也成为中国人的生肖。玉皇大帝为了决定十二种动物的顺序,于是举办了一个比赛,要在今天中午十二点之前过河,按照渡河的顺序,排定生肖的顺序。
猫和老鼠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相约好了要一起去参加比赛,渡过黄河。老鼠天生很懒,临走前又打了一个瞌睡。它睡着的时候,把和猫的约定忘了。他继续睡呀睡呀,等到他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他赶紧跑向黄河,他看见大家都在准备渡河,急急忙忙地往前挤。牛伯伯看到懒老鼠还在这里着急,于是好心地对他说:“你坐在我的背上吧,我带你过河。”老鼠道谢之后,坐在了牛伯伯的背上。
快到黄河中央的时候,老鼠十分得意,心想一定要当第一个属相。于是他悄悄地爬到了牛伯伯的头上。等牛伯伯他们刚要上岸的时候,老鼠猛地一下从牛的头上跳下来,抢在了牛的前面上了岸。这样,老鼠得了第一,牛伯伯第二。其他的动物也没有办法,谁叫他们没有老鼠敏捷呢?
老虎和兔子随后也上了岸。当兔子快要上岸的时候,老虎猛地一跃,结果离岸还有点距离,兔子趁机上了岸。之后是龙和蛇、马和羊、猴子和鸡。猴子和鸡也是同一条船渡过河的,猴子比鸡更轻巧,他先是跳上了岸,鸡也立刻跟着上了岸。这时,河里只剩下一条小狗了。玉皇大帝看到这只小狗快掉到水里去了,于是就把它拉上了岸。老鼠看到小狗上了岸,害怕他超过自己,于是就跑去告诉玉皇大帝:“我已经过了十二位了,他应该排在最后。”玉皇大帝就宣布狗是最后一位。
猫呢,他还在家睡觉呢,当他从梦里醒过来准备过河的时候,已经太阳当头了。从这之后,猫再也不和老鼠做朋友而是把他当作最可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