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发展温州?
首先,温州是一个区域概念,而不是一个城市概念。在地理上指瓯江以南、雁荡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丽水市的青田县和缙云县以及金华市武义县和磐安县大部分地区。 所以题主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国家对浙南地区没有投入重兵”(注意是浙南不是温台)。因为如果单说温州的话,发展得相当不错了。
其次,国家发展和建设某个地区一般有两个目的:
一是满足该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二是消除该地区不平衡不发展的状态。 具体到东南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苏浙皖出现了众多比西南西北省份要富裕得多的“亿元县”,而同时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则普遍比较贫困落后。因此当时国家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当然,现在计划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少,但历史上形成的差距却不是短短几十年能补上的。虽然温州人在全国大部分城市的经商活动已经使得当地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毕竟与政府投资建厂这种直接增加本地就业和税收的形式比不了。况且相对于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来说,浙江的税率可是相对很高的。。。 所以从国家角度来说,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后,关于温州模式,其实只是一个地域性的特例而已。不应该赋予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更没必要因此而要求国家在规划时特意考虑。中国太大,太复杂了,不可能像某些小国那样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搞几项,而是需要全方位发力,多点开花。否则的话,真有可能出现类似于“先富带动后富”这样的悲剧——个别特殊案例无法代表整个群体。
温州模式本质上就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廉价制造的模式。
这个模式在80、90年代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原因很简单。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内市场还很小,但国外市场非常庞大。西方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庞大的财富。他们不需要考虑过多的成本问题,只需追求高性价比的制造品。而中国市场,劳动力非常廉价,正好可以满足西方国家的需求。
因此在80、90、00、10年,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可以以很低的价格,生产大量西方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然后西方再通过资本渗透进入国内,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因此这个阶段,很多廉价制造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廉价劳动力模式的缺陷也暴露出来。一方面中国本土市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小市场。而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逐渐提升,不再满足于廉价、低质的制造品。
而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使得廉价制造的成本逐渐失去优势。很多本来在中国制造的产品,逐渐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而温州模式,作为以低廉劳动力制造产品的典型模式,也就失去了原来的优势。再加上温州经济存在很多短板,比如过度依赖私人借贷、创新不足、产业链条短等,因此在发展上出现了问题。
所以,现在对于温州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进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条,加强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