玺五行金还是火?
《说文》有关于“玺”的解释,即“印”的意思。而“印”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中间是一个“臣”字,表示执掌这个印章的人地位卑微;下面的一横两侧各有一竖,象征着戳记。最初的“印”就是用于戳记的东西。所以后来人们逐渐将刻字的工具称为“玺”[1] 秦朝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简称“玺”、其他人的称“印”。
《玉篇·印部》载: “秦以后以封君印谓之玺(xǐ),诸公侯伯子男之称玺者,皆以为宝也" 而对于皇帝之印的称呼,则又与民间不同——汉刘熙在《释名·卷二》中说:“印章,言一印止文曰章也”。因为皇帝的印是玉制的,故又称“玉玺”“玉印”。由此看来,“印”和“玺”本是一物。不过自秦汉之后,二者却逐渐有了区别,前者多指印章中的私印,后者专指帝王的玉玺。
古文献中也多有以“玺”代“印”的例子,如《三国志·王朗传》中就有“朗乃改作书,申申其意……朗得书欣然,即报之,称‘玺书’”。再如在隋炀帝的诗作中有“五玺初交泰,三光正照临”(《赋得入笙歌送客》)[2] 的记载。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印”和“玺”在作为印章来使用的时候是可以互用的,因此后人也就不再区分这两种事物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两者都可称之为“玺”,但在古代它们还是有区别的——“玺”的读音为xi3,属上声;而“印”的读音则为yin4,属去声;且两者的偏旁也不一样,一个是玉旁,另一个则是立刀旁。“玺”和“印”在古代并不是一回事。
根据古籍中记载以及近代考古发现,可以得知古代的印章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其中以玉材制作的叫“玺”或“玉玺”,它是封建国家权力最高的象征;用铜制作的叫“印”或“符信”,它主要用于证明身份及权限等。 在官府所用印章中,又有不同的等级之分,一般按照官员品级的高低来决定所持印章的大小,品级越高,印章越大。至于皇帝的玉玺则更是大得出奇,史籍多有记载。据《宋史·舆服四》记载: “宋玉玺九:天册万岁之宝、受命于天既寿延年之印、天下归仁符玺、天下太平之宝、建极昌隆之印、应天合道文武盖天兴圣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宝。 ”这九方皇帝的玉玺,每方都足有一个成人两个半那么大!